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学术活动文化学术活动
湖南省文化厅胡丕志处长主讲“发掘地方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时间:2016-07-30 浏览:2927 来源:文化法治前沿 作者:



湖南省文化厅胡丕志处长,中南大学法学院周刚志教授、易玲副教授   

一、关于现状

(一)湖南地方文化资源

湖南省拥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也有赏心悦目的山水文化,更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我省拥有世界级影响的文化资源就有6项(处),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文化遗产地和文化遗产地预备名录3处;国家级影响的文化资源有400项(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国家大遗址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8处、中国传统村落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省级影响的文化资源达1164项(处);至于,市州级、区县级影响的文化资源更是多之又多。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创意源泉。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以资源转化和产业整合为重点,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

(二)特色文化产业

20148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号召与要求。文件明确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是:传承文化,科学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街区、特色村镇、园区基地建设中,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突出传统特点,不搞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毁坏古迹和历史记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加强创意设计,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产业产值明显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生活品质、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

(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2015年湖南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规模(限额)以上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文化制造业发展较快、文化和创意产业整体发展后劲增强等特点。

1.重点门类增长强劲

文化部、财政部重点鼓励发展的工艺美术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运行态势良好,支撑作用强劲。

1)工艺美术品产业方面。醴陵作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截止2014年,醴陵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1.1%,远远高于株洲市和湖南省的平均水平。而陶瓷文化产业作为醴陵特色文化产业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醴陵陶瓷产业即被确定为全省十大标志性支柱产业。湘绣作为我有名的工艺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湘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沙市1980年代湘绣产业起步发展,从年产值发展到今天全市从事湘绣生产的企业有113家(已进行工商注册),全市湘绣的年总产值在5亿元左右。“中国烟花之乡”的浏阳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1024家,产能占全国总量的70%,出口总额占全国的60%,内销占全国的50%。拥有大型焰火燃放企业86家,占全国大型焰火燃放业务的85%以上。2014年,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80亿元,创税10.66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0多万,发放社会工资80多亿元。“中国银都”永兴县的白银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全县共有金银首饰、金属工艺品开发生产销售企业38家,销售门店200余家,生产销售实现增加值8.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51%

2)文化旅游方面,以演绎湖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张家界.魅力湘西》、以展现湖湘经典爱情故事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以展现伟人风采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以反映湖南湘西美丽爱情故事的《边城》和融汇中西文化彰显湖湘魅力的《红太阳之夜》及《潇湘画卷》等为代表的演艺娱乐业行情看好,常常是一票难求、座无虚席。其中《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现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演艺品牌,年经营收入均过亿元。

3)特色节庆方面,像城步苗族六月六山歌节、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吉首鼓文化节、永定土家族元宵灯会等为代表的特色节庆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其中城步县以六月六山歌节特色节庆活动带动旅游升温,拉动文化旅游消费,启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2014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70.8万人次,同比增加14.3万人,占GDP比重15%,增幅25.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8亿,同比增加0.84亿,增幅21.9%;文化产值实现1.52亿元,占GDP比重5%,增幅36.8%201567月,接待游客1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2%,预期全年赴城步旅游人次将会明显增长,接近8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超过5亿。

2.产业集聚不断加快

我省特色文化产业通过有序集聚,逐步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了区域文化品格,打造出地方文化名片。

醴陵按照“以产兴城、以城托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思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建设了世界陶瓷艺术城、陶瓷国际商贸城、湘东国际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以陶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型产业发展项目——原醴陵陶瓷文化产业园,现湖南醴陵经济开发区,2006年,被列入全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至2014年共有陶瓷企业503家,配套企业205家,陶瓷文化产业工人12.8万人,从业人员近20万元,形成了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长沙采取横向合并的方式,将散而小的湘绣生产企业合并参般,组成较大规模的股份制企业,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同时采取纵向合并、培育的方式,将生产绣线的企业、刺绣企业、刺绣包装(木业、玻璃工艺等)企业等上下游企业整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组合,降低湘绣企业相互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浏阳作为湖南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50大产业集群之一,形成了集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包装印刷、仓储物流、焰火燃放、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现有花炮企业集团公司12家,上市公司2家,亿元企业20多家,产值上1000万的企业500多家。此外,益阳安化的黑茶产业、长沙望城的文化旅游产业、张家界及及大湘西地区的旅游演艺业都出现了很好的集聚效应和集约发展。

3.重大项目不断落地

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如华谊兄弟电影文化城总投资34亿元;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00亿元;炭河古城西周遗址文化产业园总投资25亿元;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总投资30亿元;茶陵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已完成茶祖公园的建设,在建茶叶交易市场已签约56个全国最具影响的茶企进驻;洪江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30亿元;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总投资30亿元;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34.3亿元;齐白石艺术城项目总投资42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后续建设,将极大地拉动资本加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进程,同时凸显文化资源利用和转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效应。

4.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

2009年国务院讨论并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文化部出台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党的十八大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专门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14年我国出台多个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文化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针对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我省亦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和实施意见。20147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引进的国内外著名文创企业总部,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对文创产业湘籍领军人物回湘设立总部成绩突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在文创知名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高层人才来湘创业,给予创业资金扶持。另外,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给予一定研发资助。对新技术、产品、工艺的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金中扣除。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文创企业,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创企业产品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201511月,省文化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出台《湖南省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办法》,明确第一批认定工作从特色文化产业启动。

二、关于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湖南不少县市区对特色文化产业概念不了解,对特色文化资源缺乏充分的调查和总结,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环境与背景、优势与劣势认识不清,无法对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二)政策体系不完备。在对于文化资源的管理整合和政府扶持政策资源整合,都不同程度存在分散和多头的问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缺乏顶层设计,政策落地难。

(三)资源转化步伐不快。湖南特色文化资源积淀丰厚,但很多资源未能针对市场需求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有的处于一种乏人问津、经营不善的境况。

(四)重大项目支撑不足。目前在建项目主要为园区、基地类项目,产业类的企业和项目相对较少,招商引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色文化产业仍然存在散小弱的问题,难以承载好靓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重任。

(五)高端创意和技术人才缺乏。目前湖南许多特色文化企业大多由家族企业或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而来,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稀缺,尤其是在县、乡(镇),复合型的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十分短缺,致使其产品缺乏创意设计支撑,难以与现代审美趣味和市场需求契合。同时,资源转化与科技融合缓慢,新工艺、新材料支撑不足。

(六)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株潭地区在产业一体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不乏亮点,但总体来看还处于民间的自发集聚状态和产业培育阶段。可以说,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三、关于对策

(一)确立一个基本理念

作为内陆省份,从地缘、人才和政策资源等方面都不具备大的优势,但湖南拥有的厚重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是独一无二的,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湖湘文化的丰富基因,推进转化利用,形成产业发展,一定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两个重要战略

一是“群动先发”。即指长株潭城市群特色文化产业群先导先发。城市群内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市场发展实现一体化。群内特色工艺品、特色展览、演艺娱乐先行先发并引领和带动其他特色产业的发展。坚持走创新驱动、科技依托、集约增长之路,群内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而与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相融合。二是“示范先导”。即指建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在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的地区率先确定和推进,如在长沙浏阳、株洲醴陵等可设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逐步命名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以示范县、园区、基地为主要抓手,引导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三)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特色文化资源是特色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在“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要进一步抓好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保护、开发三个环节,开创新局面,进入新境界。

1.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首先,要加强特色资源的制度化保护,强调落实保护制度。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全面考虑特色资源的生成、价值、功能和现状,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强化制度化、规范化保护和管理。其次,强化多样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对特色资源的保护规划要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相结合,资源保护寓于规划管理之中。实施分类保护、重点保护、战略性工程保护、专项保护、科学性保护、法制化保护等。

2. 特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公共部门要加大对于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建立可以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特色文化资源基础公共数据库。

3.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就开发机制而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特色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管理权问题,科学处理特色资源属地管理权与部门管理权的关系,大力促进区域、行业和企业之间文化资产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就开发途径而言,必须坚持遵循“四化”(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创意化开发、科技化提升)实现途径。强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加强“一地(县、镇、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建设,使专业化与集约化、高端化相统一,做专做精做特做强。就开发方式而言,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资源开发保障体系,要求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坚持四种开发要求,即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四)建立四个重要机制

1.文化管理协调机制。在目前尚未建立“大文化“概念的统一管理机构情势下,可以着手构建文化管理协调机制,以解决协作与沟通问题。以各文化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联席会议为平台, 成立特色文化产业协调委员会或促进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构建管理协作机制,统筹规划、部署和统一指导、管理、协调解决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有效进行宏观调控、整体部署和推进区域协作。

2、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四个关键问题之一,而我省民营文化企业特别是市县民营文化企业规模不大,成长不快,需要加以着力培育,建立和健全市场主体培育机制。

3、政府引导优化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的引导机制也必须得到优化。要围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提质改造和外向发展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扶持、导向和带动作用,促进我省特色文化产业提高产业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引导资金的拉动作用,激励企业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特色文化产业领域。

4、文化创意人才聚集机制。我省在吸纳高端文化创意人才方面不具备有利的区位优势,但从自然人文环境、生活成本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来看,又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而人才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加大创新创意人才的引进、激励和聚集的工作力度,强化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真正形成湖南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洼地,为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支撑。

(五)抓好五件重要实事

1.制定规划,描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蓝图。在做好全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提下,在全省范围内选取35个县进行特色文化产业规划纲要编制的试点工作。规划要确定特色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衔接、与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配套,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当地的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几个特色文化产业带。

2.搞好认定,发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示范效应。先试行省级特色文化产业区和基地的动态认定,对有影响的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特色文化企业开展省级认定。下一步还要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区县、乡镇、街道认定。通过认定,给做得好的地方和企业授牌子、给面子,并实施政策和机会的倾斜。市州文化部门也可参照省厅做法开展市州级认定。

3.建好档案,掌握特色文化产业动态信息。开展特色文化产业信息库建设。信息库又分三大门类,即特色文化企业名录库、特色文化项目库、特色文化人才名录库。从省到县都要予以实施。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等相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新。为争取国家和省里的相关支持奠定基础,为招商引资提供条件。

4.做好项目管理,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整体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一个的项目支撑起来的。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加快培育和引进具备带动效应的大项目,以项目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一是做好项目储备论证。目前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全面开花”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加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评估论证工作,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将符合当地实际、符合产业政策扶持方向、投入产出比率较大的项目纳入文化产业项目库,并做好项目规划,做到有备而用。二是抓好项目落实管理。项目在谋划、对接之后,下一步还需做好相关推进工作。要力争项目签约一个、落地一个,确保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同时,要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建立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项目招投标机制,完善评估咨询工作机制,加大社会效益考核权重,改革完善扶持资金审核和拨付方式,从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到实施,层层明确管理责任,制定奖罚措施,严格考核兑现,切实解决项目推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5.搭建平台,壮大特色文化市场主体。一要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要开拓思路,千方百计帮特色文化企业破解“融资”难题,要加强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探索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办法,协调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二要搭建人才队伍建设平台。一方面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借助省内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定期开展文化产业知识讲座、专家把脉文化企业、院校对接产业基地、举办文化产业高级人才沙龙等形式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和留住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职称评审等激励保障机制,形成人才聚积“洼地”,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三要搭建中小微企业孵化平台。要鼓励建立特色文化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步骤指导、发展导向等信息服务。为具有一定原创性、技术性、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在引导产业园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园区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功能建设。今年我们正在筹划举办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从文博创意、非遗创意和旅游创意三个征集指向入手,选拔和孵化一批优秀的、基于湖南文化基因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进行后期市场推广宣传,以此促进湖南资源和创意的融合,催生一批湖南礼物,扶持一批文创企业,推进双创、推进湖南制造、推进传统文化以新的载体展示世界。四要搭建宣传推介平台。要高度重视聚合宣传媒体资源,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资源,懂传播、善传播;要制作好本地特色文化项目投资指引和文化产业宣传片,集中展示本地区文化产业的优势项目和产业形象;要借助各种平台,特别是重大活动、展会和节庆,走出去,请进来,大力宣传推介我省特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着力提高“湘”字号文化产品在市场的软性竞争力。


 


来源/文化法治前沿

    主编/周刚志

    策划/陈云良

    编辑/刘佳威

   【文化、法治】

微信公众号/whfzhqy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