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法制动态文化法制动态
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十分迫切 ——专访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
时间:2018-03-18 浏览:1647 来源: 作者: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提交了《关于在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增设“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方向的建议》的提案。为此,我们采访了苏伯民,请他为我们详细介绍提案的内容,以及敦煌文物保护的相关情况。

 

谈到提案的初衷,苏伯民表示,文保的一些研究课题,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都要归到相关不同学科中去,比如说材料学、化学等,没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而且有些研究缺乏对应学科,较难获得相应资助。“在国家科技部门设置专门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不仅能够使文保系统内的文物科技人员获得国家支持,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社会优质科技资源参与到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中来,也有利于文物保护科技人才的培养。”

 

苏伯民提到,文物保护并不是简单的修复工作,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学科原理和相关技术,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一起来研究解决。他还具体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石质文物,我们要延缓它表面的风化,就要先搞清楚它为什么会风化;如果在南方,石质文物还会较多的受到苔藓等生物影响;还有酸雨、水的侵蚀。因此对它们的保护需要做综合的考虑。”

 

“文物保护还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我们保护之后的文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与保护的哲学或者保护的理念相关。”苏伯民说道。文物保护要遵从“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最小干预和修旧如旧,在实际的文物保护修复当中如何去把握?”苏伯民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并谈到了自己的认识,“我觉得这个涉及到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涉及到我们目前的保护技术能达到的水平,涉及到我们对文物现状的了解等。我们要把这几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再本着修旧如旧或者最小干预,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我们要加强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文物保护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去保存文物价值的交叉学科。”苏伯民这样定义文物保护,“作为文物保护的从业人员,不能只想着用自己本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还要学会应用其他相关自然科学的知识。”

 

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都特别提出了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是一个遗产大国,可惜我们现在还不是遗产保护强国。但中国最有条件成为遗产保护强国,因为我们有丰富的文物研究资源。”说到这里,苏伯民神情严肃。他认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但是还需要更加重视,做好文保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强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

 

据了解,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建院以来(前身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就开始了敦煌石窟的保护。首先是解决周边的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问题,如风沙对壁画的侵蚀,降雨的影响、对文物的加固等。到现在为止,遗址周围的环境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当前主要的研究问题是壁画的预防性保护。大量的游客进入洞窟,造成了洞窟环境的剧烈波动,给壁画保护带来了挑战,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游客进入洞窟会带来洞窟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其中温湿度变化会引起壁画产生酥碱或空鼓等病害。敦煌石窟壁画画在泥质的地仗层上,所依托的岩体和土壤中可溶盐含量较高,盐分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当湿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盐分就会溶解;当湿度降低,盐分又会结晶成为细小的晶体,这种结晶过程颗粒会产生膨胀压力。如果洞窟内湿度经常波动,盐分在泥层中就会发生反复溶解、结晶,导致壁画受损。另外二氧化碳跟湿气结合会产生微弱的酸性,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太高,人进入洞窟会感觉不适。

 

为此,敦煌研究院在2006年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了实时环境监测传感器,对敦煌石窟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一旦二氧化碳超标或者湿度超标,就会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同时敦煌实行游客参观网络预约,每天6000张票,在一天八个半小时的开放时段,将游客数量在一天中的各个时段进行平均分配。“敦煌石窟的开放,我们既保证文物安全,又要让人感到舒适。”苏伯民说道。

 

谈到敦煌石窟的管理,苏伯民说道:“我们以物联网技术做支撑,对造成壁画破坏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一套开放管理的对策,就现在来说已经很完善。基本上能够保证目前6000人的开放条件下,我们的壁画是安全稳定的。”

 

 

敦煌研究院于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首批“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9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内唯一的“古代壁画和土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四个:一是古代壁画的保护研究与修复;二是土遗址的保护研究与修复;三是文物的数字化;四是遗址的预防性保护。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有200多人。“虽然我们有这么多的专门研究和技术人员,但是我们仍旧感到人手不足,”苏伯民说道:“因为我们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比较强,,国内一些难度较大的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项目,文保单位会找到我们,让我们帮助。”

 

 

谈到敦煌人才的问题,苏伯民认为,敦煌石窟的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物保护人才持续工作,确保壁画和彩塑的安全稳定,因此需要不断培养或引进年轻的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我觉得人才是一个永远的问题。”苏伯民这样说道。

 

敦煌研究院历来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套培养人才的思路和做法。无论是哪个自然科学背景的人来到研究院工作,首先要了解和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方法。此外敦煌研究院会投入资金,让年轻人继续深造,读硕士或博士。还有就是把优秀人才送到国外,在国外的文物保护机构中学习进修。“多年来,在国家文物局与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承担了一些文物保护的研究项目,也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使我们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保护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近两三年,敦煌研究院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物研究和保护合作。2017年,敦煌研究院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的一些重要遗址进行了考察,今年还准备做进一步的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我们在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做的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在中亚,比如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的文保项目上也会有用武之地”,苏伯民说道。

 

采访结束之际,苏伯民提到:“虽然我国的文物保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国家还不是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强国。从国际上文物保护发展的趋势来看,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入进来,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我们需要向他们多了解多学习。”此外,他还补充道:“我们也要提高我国文物保护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采用更多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加深对古代工艺、对古代文物价值的认知,研究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保护我们国家珍贵的文物,这项工作永无止境。”

来源:在线文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