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规范性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时间:2017-01-08 浏览:532 来源: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桂政发〔2015〕2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5年5月26日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为着力提高我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规模总量及整体质量,推进其与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按照统筹协调,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的原则,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协同推进,注重民族文化,整合要素资源,内引外联,增量提质,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人居环境相关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面向民生需求、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带动我区创新型经济、新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培育和形成一批创意设计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以及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新型城镇、集聚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作用更加强化,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及文化含量显著提升,逐步形成创意设计产业化、功能集聚化的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面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辐射东盟的创意设计开放合作中心。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500亿元,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
 
  二、重点任务
 
  (一)加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立足广西“14+10”产业发展战略,提高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开放合作,培育工业设计产业,引导“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形成广西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外观、结构和功能设计能力,促进消费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配方和新款式的开发与应用,推动融合民族、传统、地域与东盟特色等文化元素的设计创新及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提高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增强以制造业骨干企业为主体,协同科研机构、高校共同参与的设计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制造业企业的技术中心,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研发中心、东风柳汽技术中心、柳工中央研究院、广西三环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广西钦州坭兴陶工艺研究所、广西机械工业设计院、三原科技汽车诊断服务平台研发中心、广西金壮锦织绣创意设计中心等优势企业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等优秀设计企业创设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重点扶持食品制造、红木家具、电子产品、旅游用品、工艺品、服装、芒编及文体用品等特色产业创设一批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
 
  促进工业设计开放合作。吸引国际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设计机构来桂开设工业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大力扶持汽车、工程机械及陶瓷等广西本土龙头企业设立海外设计中心。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内外其他设计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业设计产业联盟。鼓励企业开展面向东盟等外域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研究,拓展广西工业产品的海外市场。
 
  培育工业设计产业。抓好广西工业设计城与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建设,引导工业设计机构集聚。支持中国轻工南宁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冶金设计院、广西化工设计院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设计院组建研发设计机构,加快培育本土“第三方”工业设计企业,通过“一企一策”扶持一批中小工业设计做专、做精。开展汽车、船舶、机械装备、日用陶瓷、红木家具、烟花爆竹、民族工艺品和旅游产品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工业设计竞赛、展览、论坛及设计大师评选等活动,重点办好广西工业设计奖评选,创办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
 
  (二)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以南宁、柳州和桂林为中心辐射全区,加快文化产业、设计服务和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
 
  积极构建数字出版平台。重点推进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园区的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园总部,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构建中国—东盟出版信息数据交换中心、数字版权交易中心、数字内容生产中心及民文数字出版中心等平台,打造覆盖全区、辐射全国、面向东盟的,集创意策划、数字内容加工生产、数字出版平台运营、数字版权贸易和数字出版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形成多方合作、资源共享、资源交换的外向型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培育3—5家发展潜力大、内容丰富、出版方式多样、营销模式成熟、市场竞争力强、辐射东盟、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反映科学技术进步、体现时代精神、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出版产品和品牌。
 
  实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支持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及广西广电网络公司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资源,对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文化遗产和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开发,为互联网用户、移动终端提供内容。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服务产业园。支持民营新技术企业研发基于不同传输平台和阅读终端的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以及开展数字出版物传播渠道建设。
 
  实施原创动漫精品培育工程。组织评选广西优秀原创动漫产(作)品,扶持具有桂风壮韵的动漫精品创作、生产和传播。鼓励民族特色、健康向上的原创游戏发展,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游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自治区动漫试验园区、动漫骨干企业和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鼓励动漫游戏企业向区内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聚集发展。整合区内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区和高等院校资源,建设“广西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动漫企业提供大型开发工具、开发软件、后期制作设备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动漫素材库,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机制。对在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以及境外有影响的电视台首播的广西原创动画片和在国家级、省级出版机构出版的广西原创动漫作品,按等级给予奖励。推动动漫创意和技术在广告、展览、医疗、科普、教育、建筑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促进动漫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动漫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构建“大动漫”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成熟动漫产业链。
 
  (三)促进人居环境水平提升。加快提升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文化水平,塑造城乡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乡特色塑造和风貌整治,在设区城市、县城及有条件镇的重要地段开展城镇风貌规划或城市设计,在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时注重城镇文脉的发掘和延续,在城市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设计建设中应体现文化和民族元素;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及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决策的评估和实施管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将融入文化内涵、民族元素作为审查的重点内容,凸显城市文化创意。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支持广西特色名城名镇名村开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文城镇体系。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设质量,打造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文化品牌,将各市园博园打造成标志性的精品公园。加快推动南宁市等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花山岩画、兴安灵渠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我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重点建设桂林市正阳北路—靖江王府—八角塘、榕湖北路—古南门,柳州市曙光西路街区、太平西街街区、鱼峰路南段街区、文汇路北段街区,北海市珠海路—沙脊街—中山路、高德三街区、涠洲镇南湾、南康镇解放路和合浦县廉州镇中山路、阜民路等历史文化街区。
 
  提升设计质量与服务水平。重点支持我区建筑设计行业全面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先进设计工具,优化市场环境,激励精品设计。加快建设建筑科技产业集聚区,逐步在南宁等中心城市构建集设计服务、成果交易、培训交流、科技研发和建筑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进一步强化《广西绿色建筑设计规范》的实施,在建设绿色低碳社区、绿色生态城区和生态园林城市中应考虑建筑与外部周边环境相融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低耗能建筑示范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制定和修订节能减排、美丽广西、生态农村、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制定和修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建筑业融合的设计标准、规范、规程,鼓励广西工程建设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四)以文化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强化文化创意对旅游开发的引导作用。发掘、整合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产品的有机结合,以文化创意提高旅游开发品质,丰富“遍行天下,心仪广西”的广西整体形象品牌的文化内涵。重点培育桂林山水、滨海度假、长寿养生、边关揽胜、民族风情、红色福地等六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重点打造红水河、桂北文化、中越边境、刘三姐特色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线。整合挖掘广西18个中国长寿县健康养生旅游资源,差异化推进健康养生项目,重点推进巴马、永福、金秀、东兰、凤山等养生长寿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壮医、瑶药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建设一批以阳朔休闲度假特色主题城镇、兴安秦汉文化特色主题城镇、临桂五通农民绘画艺术新主题小镇和恭城儒家文化主题城镇等为代表的个性突出、风情浓郁的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民俗节庆旅游品牌影响力。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节庆资源,充分激发民间创意,丰富节庆文化内涵及活动内容,打造文化旅游节庆品牌。重点培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三月三”歌节、宾阳炮龙节、三江侗族多耶节、融水苗族芦笙节、金秀瑶族盘王节、桂林山水文化旅游节、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防城港京族哈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桂平西山浴佛节、百色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崇左(德天)中越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庆品牌。
 
  鼓励旅游演艺、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整合发展。建立旅游演艺产业的扶持、管理与奖励机制,引入知名的演艺策划机构,扶持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巴马寿乡国际旅游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桂林、巴马及北海旅游演艺品牌的影响力,打造“锦宴”等一批旅游演出艺术精品。孵化培育桂林、南宁、北海、梧州及钦州5个城市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创办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推进旅游商品向产业化、规模化与品牌化发展。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餐饮和精品酒店,鼓励在旅游景区和城镇重点地段布置具有文化气息的雕塑、壁画、艺术小品等标识标志设施。
 
  (五)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创意农业为手段、以农耕文化为精髓,促进文化创意与优势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丰富广西“美丽乡村”建设内涵。重点发展具有文化理念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 “创意美丽乡村”计划,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民俗风情、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提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创意水平,推动其农业生产示范景区化建设,重点推进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功能特色突出的景区化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各市县发展创意田园示范基地,建设集高产、高效、高值、优质、生态、美丽于一体的创意农业景观,打造全区“万亩艺术农田”;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和农耕文化,扶持培育一批乡村文化表演队伍,定期开展文化表演,创意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乡村旅游内容。
 
  以文化创意理念促进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加快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展览展销场地、创意农产品竞赛等建设,促进创意和设计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造集创意研发、科技示范、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
 
  (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围绕体育产品的开发,挖掘文化内涵,借力高新科技,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创新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等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广西体育产业城、来宾红水河民族文化体育产业园、李宁体育园、柳州水上娱乐运动基地和广西华蓝智力运动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重点支持梧州、北海、南宁等市冬训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桂林、北海、百色、河池、崇左等户外、山地、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鼓励各市、县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和健身步道以及可拆卸泳池等公共体育设施。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打造体育精品赛事和节庆活动。进一步办好广西体育节、中国—东盟汽车拉力赛、城市围棋联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世界水上摩托锦标赛、南宁国际围棋邀请赛、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重大体育节庆和民间体育赛事。设计和引进国内外时尚、休闲体育资源品牌赛事,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群体。创新体育赛事和体育演艺的经营模式,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策划、设计、组织各类型赛事和体育表演,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建立国内外赛事联盟,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创新体育项目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和创新政府举办的重大体育节庆的形式和内容,提升赛事活动策划创意水平。鼓励群众体育赛事、休闲娱乐运动赛事进行市场化运作,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
 
  开发特色体育资源。鼓励体育企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山水、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对广西特有的竞技、游戏、表演、节会和养生等五大类民族体育资源的市场开发。支持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和智力运动等新兴业态。鼓励发展学校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程、教具研发。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活动,推动体育项目进校园、中华武术进校园、校园阳光体育等工程建设。扶持体育衍生品的创意和设计开发,依托大品牌、体育特许经营品牌,开发体育日用消费品和工艺品。推动体育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融合,引进和扶持体育赛事频道落户广西,加大赛事转播力度。鼓励电视频道增加体育栏目,制作运动科普、健康养生、体育资源推介节目。鼓励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企业开发体育类数字产品,开发体育移动终端APP发布体育资讯。鼓励新媒体与体育彩票业务的融合发展。
 
  (七)提高文化产业创意水平和整体实力。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艺术品业和工艺美术业,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努力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以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实施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一地一品”等特色文化产业。扶持一批代表国家水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团体,支持创作生产具有桂风壮韵的精品佳作。鼓励开发健康向上的原创娱乐产品和新兴娱乐方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鼓励广西文化创意企业(团队)汇集特色文化资源“走出去”。支持重点园区、骨干企业进行产品更新、服务升级、品牌打造和业务创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广西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和设计激励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或取消创意企业创业门槛,实现备案制。建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创新贷风险池,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区域共用的各类研发服务平台,有效分担创新创意创业风险。建立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联盟,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的对接转化机制和联合攻关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同提升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努力营造容忍失败、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创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敢于冒险、勇于尝试。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加强专利申请、版权登记和商标注册,进一步完善专利创造激励政策,通过专利资助和奖励,支持发明创造。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结合自治区本级财力逐步提高自治区本级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扩大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范围,重点扶持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每年在全区范围内遴选、公布10个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给予建设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扶持;对开发适合中小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信贷品种、增加中小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信贷规模的金融机构以及围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给予适当奖励;对获得国内外相关行业创意设计奖项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广西著名商标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给予奖励。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依法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依法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依法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依法实行营业税免税。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政策,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依法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对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出口依法实行增值税零税率。对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确需进口的商品可依法享受免征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软件出口和文化产品出口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境外参展、宣传推介、贷款贴息等。
 
  (三)壮大市场主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工程,自治区专项资金向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倾斜,支持一批中小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文化企业和个人工作室,支持创意人才创办小微文化企业。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创办小微文化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按程序申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华蓝(设计)集团股份公司等自治区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央企和境外投资者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大力建设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集聚区,对认定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产业示范园区给予奖励;健全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考核、激励机制,对被评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市、县和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院落、传统商业街和历史街区转型建设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集聚区,优先纳入城市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
 
  (四)拓宽资金渠道。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筹资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或项目投资等方式,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增强融资主体实力,鼓励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开展以专利权、版权、收益权、商标权、销售合同等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引导整合中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资源,成立集团或协同创新联盟,引导建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担保基金,创新融资担保机制,鼓励开展联盟内成员互保,为金融机构授信创造条件。探索建设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搭建中小文化企业与商业银行、担保、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平台,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培育引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创新发展。
 
  (五)保障土地供应。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用途可暂不办理变更手续。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且用地集约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属于工业项目的,其土地出让底价在不低于该项目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前提下,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六)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将文化创意和设计行业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十百千”人才工程,加强技术人才梯队建设。鼓励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专业,加强专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设置民族文化创新专业及相关课程。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企业、园区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文化创意设计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创意设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智力、人才的引进工作。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参与培训、申报项目等方面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给予倾斜支持。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以知识产权、股权、期权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在给予安家补贴和财政奖励、提供户籍迁入、出入境管理、保障性住房便利方面,将创意设计高端人才纳入自治区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支持范围。
 
  (七)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维护援助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活跃知识产权交易,重点建设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广西(桂林)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快在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建设2-3个知识产权(专利)转化平台。围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进新媒体、动漫创作和数字出版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版权登记和商标注册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设计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我区设计服务业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等。营造有利于区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进入我区市场的诚信环境。清理不合理收费,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八)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形成工作推进机制,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自治区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旅游、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工商、文化、农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知识产权、商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协同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实。全区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制定相关支持措施。
 
  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形成全社会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确保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加强督促检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建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督查推进制度,定期组织督查并进行通报。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
       http://www.design-x.cn/uploadfile/2015/1029/20151029125856223.doc
 

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

    主编/周刚志

    策划/陈云良

    编辑/王星星

   【文化、法治】

微信公众号/whfzhqy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