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规范性文件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1-08 浏览:476 来源: 作者: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619

 

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前言

生态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人们生态环境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兴文化产业。生态文化产业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经济为依托,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理念,创造出具有现代生态理念和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产品与日俱增的需要和消费需求。生态文化产业包含生态文化创意与生态文化传播等功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促进力量。

兰州生态文化产业是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将产业发展纳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之中,紧密围绕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要求,整体谋划,共同推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化产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本规划依据《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制订。规划范围为兰州市域空间,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5-2020年。

二、发展现状

(一)现状水平

兰州地处西北内陆腹地,黄土高原西部,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相连,气候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自然环境严酷,生态环境条件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程,基本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复合的城市生态体系,为兰州的发展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现有林地面积2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6%。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到3.87万公顷,1.5万公顷上水工程造林区具备了较高的郁闭度,形成了林荫遮蔽的森林景观。同时,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6039公顷,绿地率达到32.43%,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022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2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7平方米。

(二)发展成绩

1.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形成了以黄河森林风景和湿地为主的城市生态功能区,以南北两山、兰州新区森林植被人工重建和开发为主的城市生态服务区,以北部山地天然灌草资源封育为主的森林植被恢复区,以天然原始林及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川台阶地林业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以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重点工程为主流域生态治理区,全市生态环境呈现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局面。

2.生态文化建设特色开始显现

以主城区为景观绿化建设核心区,以南北两山生态建设为屏障,以黄河风情线建设为主线,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公园、广场、游园建设为重点,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断融入文化要素,以挖掘和展现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内容,初步建立了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建设特色得到显现。

3.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

兰州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9个,湿地公园2个,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71个,建成绿地面积310.75公顷,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依托,开发生态文化、生态休闲、游憩疗养等服务功能,带动观光景区、主题博览园、文化体验区、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创意、旅游要素的融合,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

4.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

建设起来了上百公里长的人工绿化带与数十公里长的黄河风情线,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复合的城市生态体系,主城区绿化美化效果显现,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主体基本成形,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向纵深发展,天然林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林业建设态势良好,林业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三)主要问题

1.生态体系尚不完善

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全市还有490万亩宜林荒山急需造林绿化,生态体系建设任务繁重;建设成果存在着脆弱性和反复性,生态问题依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2.相关产业融合度低

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文化产业联系不紧密,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度不高,特别是生态环境特征、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和旅游要素之间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对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还未得到充分展现。

3.资源认识程度不高

对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全面、深入认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程度不高,更缺乏规模化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4.生态文化研究创新不足

对生态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研究,生态科技成果与生态文化建设结合不紧,生态文化研究整体创新能力弱,研究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层次、复合型的领军人才。

(四)优势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甘肃省根据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布局和对甘肃的发展定位要求,全面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兰州作为省会城市,地处全省生态安全屏障区建设的中心地带,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城市圈文化产业区建设的核心城市,中央和甘肃省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为兰州生态文化产业提供了方向指领和政策支持。兰州新区作为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为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构筑起良好的政策平台。

2.产业优势

兰州文化产业基础较好,旅游产业体系完备,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兰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形式多样,当代文化艺术创作领域精品纷呈,为生态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生态文化产业包含生态文化创意与生态文化传播等功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促进力量。在兰州城市转型发展和新区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助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对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技术优势

兰州是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拥有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众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生态资源环境科研领域内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可以为兰州生态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科研与技术支撑。生态文化产业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以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播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技术、文化和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使用的方式作为产业的增值要素,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将带动和促进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扩散,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随着兰州城市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生态建设的要求,也将为兰州生态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动力。

4.消费优势

生态环保、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的普遍认识。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群众的消费层次不断变化和提高,对绿色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愈来愈强烈。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推进,企业产品需要更多地注入生态环保理念和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将释放出更为旺盛的市场需求。

三、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都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为重点,以生态、文化、旅游融合为引擎,以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载体,积极培植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景观、生态园区建设文化品位,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化产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1.生态第一原则

坚持生态第一原则,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建设内容必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的规划和要求,努力实现生态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整体协同原则

坚持整体协同原则,深度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注重项目布局,积极扶持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度高、创意内涵丰富、市场效果良好的精品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规划先行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因地制宜,围绕生态系统的特性对项目建设进行整体策划,精心组织,实现文化创意、旅游要素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

4.创新驱动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积极鼓励项目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着力提高项目内容的文化品位和表现形式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创新对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三)目标任务

围绕将兰州生态文化产业打造成黄金产业的建设目标,巩固和完善兰州中心城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成果,加强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塑黄河风情线“黄河之都”黄金主线,促进城市地貌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提升优化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造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林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兰州新区城市品位和形象,到2020年,形成主城区生态体系较为完善、城区绿化景观建设亮点突出,兰州新区生态屏障体系基本成形、城区绿化效果充分显现,全市生态文化旅游设施体系基本完备,包括科普教育、观光考察、休闲游憩、健身疗养等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生态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为生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到2020年,完成造林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造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林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精品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兰州新区城市品位和形象,为新区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巩固和完善黄河风情线生态建设成果,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与旅游观赏体验,充分展现兰州“黄河之都”城市内涵,使黄河风情线成为黄金旅游线路。

--构建市域核心区稳定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促进南北两山与黄河景观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大兰山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功能设施,提升景观质量,实现山城联动、城景交融,使两山成为展现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

--发展特色农林观光产业,发挥农林特产优势,加强产地生态环境保护,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观光林业和观光农业建设,丰富和扩展生态文化产业内容,助推特色林农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发展重点

(一)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稳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巩固和完善生态建设成果,全面推进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国家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点建设重点县、国家造林补贴试点、国家森林抚育试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等重点项目,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落实造林任务,每年力争新造林10万亩以上,逐步提高兰州森林覆盖率水平。

做大做强具有森林文化、兰州特色、省内一流的都市林业生态示范园建设,依托兴隆山、石佛沟、吐鲁沟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完善生态保护,注入文化内涵,配套旅游设施,提升景观品位,促进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加快推进石佛沟生态旅游文化风景区建设项目,围绕石佛沟、阿干镇、七道梁、大尖山绿色-文化优势,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突出地域特色,建设民俗文化村、休闲度假林苑、林果花卉观光区、植物园等设施以及开展法会、庙会、文化演艺展等主题游览活动,使石佛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兼具观光、疗养、避暑、休闲、娱乐和科技示范功能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人文观光旅游科技示范园。

依托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优势、鲁土司衙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吐鲁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建设,促进自然奇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优势旅游要素,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以建设“天窗眼”旅游探险景区、大草原景区、小吐鲁沟景区、人工湖以及综合服务区等内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吐鲁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观赏自然奇景、开展户外探险、了解西北历史、体验民族文化的自然人文旅游名胜,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打造新区“生态绿城”

加快推进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步伐,围绕新区打造“生态绿城”的目标,提高生态绿化与景观绿化造林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农业产业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有视觉冲击力的生态精品亮点工程,全面提升兰州新区城市品位与视觉形象。

做好“省门第一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省门第一道”南起天水路入口,北至中川机场出口,全长72公里,是连接中川机场至主城区的公路干线,也是兰州新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要道。“省门第一道”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为建设目标,以公路沿线为核心,净化沿线环境、治理面山斑秃、整理破碎土地、配全水利设施、提高公路全线的绿化水平,引入文化要素,开展廊道景观建设,努力将“省门第一道”打造成为兰州的“生态之廊、文化之廊、窗口之廊”。

实施好兰州星河种植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兰州星河种植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兰州市永登县中川镇宗家梁村的西山林区,景区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保护完善原有生态林的基础上,利用林场环境,以丰富植物种类、建设立体林业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普及传播生态文化知识为项目亮点,通过游客的动态旅游参与行为,增强生态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成为带动兰州新区生态文化产业建设的增长极之一。

加快推进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拥有陇中黄土高原罕见的内陆盐沼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并且为多种水鸟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和迁徙栖息地,是宝贵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包括湿地生态保育及恢复区、科普宣教区、管理服务区和景观游览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兰州新区的一处生态景观,而且是兰州新区的生态屏障,将对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宜居新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精塑“黄河之都”黄金主线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黄河风情线既是兰州城市建设发展的体现,也是兰州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精塑“黄河之都”黄金主线,以巩固和完善黄河风情线生态建设成果为基础,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黄河湿地保护区项目,对黄河兰州城区段1万亩湿地进行修复性保护,提升主城区黄河湿地保护水平;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主题内容的表现形式与旅游观赏体验,从沙井驿至雁儿湾段按“一轴、三卷、五线、六路、十五园”布局开展黄河风情线景观提升工作,即以黄河为画轴,串接“黄河根、黄河情、黄河魂”三大特色区域形成三幅画卷,将黄河风情线分为滨河湿地景观线、绿化景观线、黄河文化景观线、市政景观线和建筑山体景观线等五条线分别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建设桐荫、彩色、秋枫、银柳、玉兰和樱花6条特色景致路和15个主题公园,充分展现兰州“黄河之都”的城市内涵;加强什川古梨园、河口古镇、达川三江口等古镇、古村和风景区保护建设,延展黄河风情线空间布局,丰富黄河风情线文化内容,增强黄河风情线文化旅游体验;使黄河风情线成为生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黄金旅游线路。

加快推进雁滩黄河大桥至雁儿湾段生态治理工程、达川三江口景区、河口古镇保护开发、什川生态旅游景区等建设项目,为精塑“黄河之都”黄金主线奠定基础。

雁滩黄河大桥至雁儿湾段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包括滩尖子湿地公园、雁儿湾湿地公园和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及从雁滩大桥到610#路全长5814米的滨河路道路绿地及带状公园建设工程两部分。雁滩黄河大桥至雁儿湾段生态治理工程以建设节能型城市为主线,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和雨养生态技术,修复和保护城市湿地资源,提升黄河风情线园林景观,建设并完善城市功能设施,使之成为全国一流的节能节水示范区。

达川三江口是黄河、湟水和大通河交汇处,自然风光独特。兰州达川三江口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结合,以保护现有林地、园地及农田为前提,通过建立生态湿地保育区,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旅游观光景区。景区引进当代国际高端运动设施,设立亲水平台,建设生存能力训练区、水上项目素质拓展区、山野游乐区等,将三江口建设成为一座生态良好、景色独特、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以运动健身、生态养生、田园居住、商业休闲等为主题的现代旅游小镇,中国西部黄河上游最具规模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兰州河口古镇景区位于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乡。河口古镇地处黄河岸畔,扼守着古丝绸之路向西通往河西走廊的渡河码头,是通往河西走廊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风流韵,民风质朴。项目以保护修缮古民居、古祠堂、古城墙等遗址为主要内容,重点对37处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对古街巷进行保护性维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再现古渡口商贸互市的景象,使之成为集旅游、接待、商贸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文化古镇。

什川古梨园生态旅游区位于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因有树龄超过百年以上的古梨树9000余棵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古梨园”。在这些古梨树中,树龄超过300年的有2000余棵,最古老的梨树树龄有450年,树姿千姿百态,极具观赏价值。项目以古梨树保护为前提,包括景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梨花谷游览区工程、文化体育休闲基础、兰州魏氏文化研究活动中心、黄河大峡库区游览航运工程等建设内容。

(四)提升两山景观品位

构建市域核心区稳定的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到2020年,封育区实现全面封育,新增人工林10万亩以上,现有58万亩林地得到提升改造,中心城区南北两山景观质量大幅提升;到2030年,各类人工林抚育成林,生态系统呈正向演化的良性循环,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形成完善的生态防护、生态景观与生态旅游文化综合体系和环城森林公园,使兰州成为我国中部沿黄河地区风貌独特的森林城市。

促进南北两山与黄河景观和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大兰山建设为重点,完善功能设施,提升景观质量,实现山城联动、城景交融,使大兰山成为展现兰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典范。

大兰山生态景观整体建设规划包括四部分内容:生态保育修复与典型景观体系专项规划;道路交通工程专项规划;历史文脉与主体项目策划专项规划研究;配套设施专项规划与分批行动专题研究。大兰山生态景观整体建设规划范围为城关区南部山麓,东与榆中县接壤,西与七里河区交接,以城区南山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兰山森林公园为主体,完善城市调色板和城市“绿肺”功能,依托省会城市中心的优势,促进都市林业和休闲林业的发展。

(五)发展特色农林观光产业

发展特色农林观光产业,丰富产业型态和产业内容。

依托七里河的百合、永登的玫瑰、榆中的牡丹、皋兰的梨、安宁的桃、西固的枣和草莓等农林产品种植优势,在加强产地生态保护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发展节庆旅游和生态主题宣传、科普教育活动,带动产业空间拓展和支农扶农效益的提升。

支持农林观光园区建设,完善宜林荒地承包管理制度,落实土地流转改革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鼓励发展市民参与体验型林场与农场建设,促进都市体验型观光农林业的发展壮大。

加大村庄绿化建设力度,在改善农村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提高创造条件。

鼓励和扶持以林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引导体现兰州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创新产品类型,提升农林产品的文化创意和附加值,带动生态文化创意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成立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市林业局、县区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在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落实责任,及时研究解决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

(二)完善政策体系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支持生态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及省上专项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担保公司为生态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民营资本、外资及其他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生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

(三)加大保护力度

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的建设管理,加快推进兰州新区造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工程,把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项目支撑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确立一批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项目作为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资金支持,以项目推动产业基础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发挥项目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实力。

(五)扶持企业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优势企业加入兰州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充分运用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创意研发、技术革新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鼓励和扶持小微企业进入生态文化创意和服务领域,积极打造生态文化创意展示和交易平台,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六)加强智力支持

积极联合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兰州生态文化建设相关问题专项研究,在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环节、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意规划领域尽快取得突破。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大力支持生态文化公益性组织的发展。与高校开展办学合作,通过设立生态、林学、创意设计、文化传播等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带动人才培养,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

    主编/周刚志

    策划/陈云良

    编辑/王星星

   【文化、法治】

微信公众号/whfzhqy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