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
【讲堂实录】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信立祥
时间:2016-11-30 浏览:1546 来源:清源文化遗产 作者:chcc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11月7日,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信立祥老师做客“清源讲堂”,带来了题为“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的精彩演讲。信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揭示了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还原了刘贺看似风光丧事背后的无奈与悲哀。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参与海昏侯墓发掘的一些感想,我感到很荣幸。下边我闲话少叙,咱们切入正题。


海昏侯墓在2011年3月突然被盗,被盗的第三天我赶到了现场,当时就确定这是一处重要的西汉贵族墓地,基本确定和海昏侯有关,建议江西省考古所立即组成考古队,首先对墓地进行全面钻探,先不要发掘主墓,先做墓园,然后发掘祔葬墓,最后发掘主墓。5年多以来,基本上是按照当时我们制定的发掘路线走下来的。经过5年多的努力,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证明了墎墩墓的一号墓,也就是最大的一座墓葬,它的主人就是西汉废帝、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下面,我把海昏侯墓的整个情况,向大家一一介绍。


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北部,南距南昌市大约40多公里。


为了让大家了解整个的发掘情况,我先把刘贺的生平向大家介绍一下。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前74年),因昭帝死无继嗣,十八岁的刘贺由权臣大将军霍光拥立为帝,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在位仅二十七天,又被霍光发动宫廷政变赶下帝位,成了千夫所指的废帝。在之后的十一年里,他被囚禁于昌邑王故宫中,国除爵夺,在严密的监视下苦熬岁月。直到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终于发了善心,将二十九岁的刘贺封为海昏侯,让他到荒僻的鄱阳湖畔作一个贬谪贵族。几年后,又因交接不慎、妄议政事获罪,被“销户三千”,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千户小侯。不久,像一片飘落的枯叶,刘贺溘然长逝。《汉书》本传只以“后薨”两个字将这颗暗淡帝星的最后坠落一笔轻轻带过。南昌新建区的墎墩山墓地,成了刘贺的最后归宿。


下图是2011年3月刘贺墓和其东侧的夫人墓同时被盗,这是一号墓盗洞。被盗第三天我就受国家文物局的派遣赶到当地,当时椁木还散发着香味,我们根据封土的大小和椁木的情况判断,这处墓葬大概是海昏侯有关的一处西汉贵族墓地。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专家建议,江西省考古所立即组成考古队,对墓园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清理发掘。经过5年多的发掘,第一次揭露出了西汉列侯等级的、完整的墓园,发掘了一座结构完整的列侯墓葬。同时,在这期间,我们对周围的大批汉墓群以及紫金城城址进行大规模的钻探,发现这是西汉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一个列侯都邑聚落遗址。

刘贺墓园位于都城遗址紫金城西南部,其北部还有两处怀疑是西汉时期的列侯墓园,其东南部还有一处东汉时期的列侯墓园。在城的西侧,还有数百座贵族及平民墓葬。在刘贺墓的东边是一个保护相当完好的城址。我们经过了钻探,该城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小城又分为东城和西城。在小城之内,有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这4处列侯墓园以及贵族和平民墓地,再加上整个紫金城共同构成了一个西汉侯国都邑遗址的完整单元。


我先介绍一下有关列侯的背景知识。列侯最早是秦国设立的一个军功爵制,共分20个等级,由商鞅最早设立。列侯是20等级中的最高等级,有封地,有一定权利,可以自行征收赋税,在朝廷当中身份较高。西汉时期继承了秦的二十等爵制,但是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在列侯之上又加上了诸侯王的等级。一个诸侯王往往占有十几个县,甚至二三十个县,在西汉帝国之内形成了国中之国。到汉景帝时期,在汉帝国所属的疆域之中,几乎有2/3都是诸侯王和侯国的领域,朝廷直接控制的土地并不多。这些诸侯王和列侯当时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诸侯王,他们自己握有军队,还可以自行任命官吏、铸造钱币,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完全形成了一个国中之国。本来刘邦把他的子弟封为诸侯王是为了朝廷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就会来帮助朝廷,拱卫中央。而实际则恰恰相反,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诸侯王起兵反抗朝廷的七国之乱。在镇压了七国之乱之后,朝廷剥夺了诸侯王握有军队、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的权利,诸侯国的主要官职要由朝廷来任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汉代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了诸侯王之外,还有列侯。刘邦刚建国时,也是实行了军功爵制,但是后来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其他三种来源。一是王子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以土封其子;二是恩泽侯,皇后和皇帝宠爱妃子的直系亲属,可以根据皇帝的恩泽封侯;三是丞相侯,自汉武帝以后,只要当了丞相,就能封为列侯。


列侯表面上是同一个等级,实际上相差悬殊,最大的侯,像大将军霍光,他的封户达到2万户,而小侯,像丞相侯,一般只有五六百户。具体到葬制,列侯之间差距也非常大。特别是一些受皇帝宠信的大臣,因为在朝廷担任重要职位,他们死后往往不回到封国去,而是受到皇帝特别的恩宠,陪葬皇陵,而且陪葬的规格都很高,最典型的就是霍光,完全用皇帝的礼节来埋葬。


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墎墩山清理揭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列侯墓园,发掘了一座结构清晰的列侯墓葬,出土文物1万多件。我觉得这次发掘的主要价值有三点:第一,刘贺墓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西汉列侯墓葬的葬制提供了一个到现在为止最好的标型墓。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西汉时期列侯的数量至少有1500人以上,但是到现在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身份明确的西汉列侯墓只有20座左右,而且基本上没有做过墓园,真正做过墓园的,只有在陕西长安县发掘的张安世墓,但是它的墓园周围都遭受了破坏,很多要素都不存在了。这次,我们发掘到了一个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第二,对于西汉列侯丧葬制度的文献记载非常零碎,散见于各个传记和后人的注释中,而且说法很不一致。这次,发掘出的结构清晰的列侯墓,使我们可以对照文献,探索西汉的列侯葬制。第三,在已经发掘的列侯墓中,大多破坏得非常厉害,使我们无法了解墓葬的结构。而了解最清楚的马王堆一号墓,即軚侯夫人墓。但是那个墓葬不是按照汉代制度来埋葬的,而是按照战国以来的楚国制度来埋葬的。


这里我必须讲一下,秦始皇利用强大的行政力量和军事力量,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迅速地消灭了关东六国原有的墓葬制度,特别是高等级墓葬,全部变成了秦的制度。但由于秦国从统一到灭亡,仅仅经过了十几年,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关东六国的贵族纷纷恢复了自己原来的葬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直到汉武帝之后,才把汉代的制度强行推行到全国,丧葬文化出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我们看到的马王堆一号墓,它是按照楚制来埋葬的,它虽然有墓道,但墓道是修到椁室顶部。椁室中间是棺室,周围是边箱,各室之间并不相通,所以随葬品并不能由墓道直接运到各个墓室,而是从上面放进去的。而汉制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通过墓道可以把随葬品顺利地运到墓室的各个地方。


现在,就让我们以刘贺墓作为标型墓,结合文献探索一下西汉列侯葬制。在文献中,最重要的是2006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M66出土的5根《葬律》竹简。

彻侯就是列侯,后来为了避讳汉武帝的讳,改称列侯。按照《葬律》的叙述,列侯死后穿着的葬服,只要棺材放得下就可以,之后把穿着的衣服打成捆,棺材外面还有荒帷作为装饰,荒帷所用的料子要比穿的衣服低一等。祭祀的时候用牛。内棺宽三尺二寸(0.7米左右),高三尺一寸,内长丈一尺(2.5米左右),厚七寸。用两层椁,还有一个藏椁,用来摆放随葬品。周围的填土中可以用炭,墓的封土方十三丈,高三丈。墓地东西四十五丈,北南四十三丈,大约是汉代的二十亩。墓园有两重围墙,高一丈。祠堂的屋顶三十六平方丈(约190平方米)。墙上有门,门外有阙。


出土《葬律》的墓大约是文景时期的,有可能是汉初大儒叔孙通主持制定的。


我们就以海昏侯为例,结合这些文献记载,看看汉代制度的列侯墓葬究竟是什么样的。


首先,看它的选址。刘贺墓建在墎墩山西侧的顶部。墎墩山为一座东西向土岗,西侧地势高敞开阔,符合汉代择墓条件。这里有个例子,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侯韩信,他为母亲寻找墓地,就选择了“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这能反映出,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选择墓地的标准就是地势高敞、周围比较开阔,这也是整个西汉时期的择墓条件。

海昏侯墓园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建成。墓园呈梯形,南北宽约141-186米,东西长约233 -248米,共占地约4.6万平方米,恰恰合汉代一百亩。可见规划这样一个墓地,并不是随便占有这片地方,而是根据地形来设计,而且面积是一个整数。


海昏侯墓园由2座主墓、7座祔葬墓、1条外藏坑和园墙、门、门阙、寝、祠堂及园寺吏舍等建筑构成,内有完善的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有的祔葬墓前还建有祠堂。我们现在发掘了主墓M1、车马坑,还有祔葬墓M3、M4和M5。


虽然寝和祠堂都是祭祀性建筑,但是祭祀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寝是死者灵魂每天待的地方,祭祀方法是像伺候活人一样伺候他。每天晚上要铺被子,早上起来要叠被子,每天送四次吃食,还要将他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放在里面。祠堂的祭祀方法是一年祭祀25次。根据图像研究,祠堂的门很低,不设门扇,里面摆着牌位,整个祭祀活动都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进行。这在汉代的画像石上都有体现。


根据我对汉代墓地和汉代图像的研究,一个死亡的男性,不管他有多少个妻妾, 都只使用一个祠堂。例如,在M1和M2的中分线上南侧,就设有祠堂。而东面的M7、M8、M9前边没有发现祠堂,也就是说,前面一排墓葬应是刘贺和他夫人以及其他妻妾之墓。但在北边这一排的M4、M5、M6南侧都有规格很高的祠堂,这就证明了,最后一排的墓主人和刘贺应该不是夫妻关系,有可能是他的子女之墓。特别是M5,和刘贺墓在一条南北轴线上,而且墓中出土了铜剑,很可能是一个男性。我们现在已经将棺材打箱移到了室内,如果能够出现印章,就能印证我们的判断。根据我的推测,有可能是他的长子刘充国的墓。


刘贺墓的祠堂坐北朝南,四周有回廊,面积约140平方米。刚才我讲了,按照《葬律》,祠堂的面积应该是190平方米,如果算上出檐的面积,那应该是符合《葬律》的。

刘贺墓位于夫人墓之西,墓位与西汉的帝陵是一致的。墓葬由墓葬本体和一个外藏椁构成。


外藏椁位于刘贺墓西北侧,南北向,内部埋葬20匹马,5辆安车和3000余件装饰非常华丽的车马饰件。


刘贺墓葬本体上有7米高的封土,约合汉代3丈。封土之下为墓圹,由椁圹和墓道构成,墓道向南,整体呈甲子型,椁圹内建有面积达234平方米复杂椁室。椁室由甬道、东西车库、回廊形徼道、东西北藏椁和主椁室即便房构成。


这里我们借用了帝陵里徼道的概念,徼道围成一圈,是巡逻警卫之道。而我们在刘贺墓的回廊里发现了盾牌等兵器,判断应该和帝陵里徼道的性质是相同的。通过甬道和徼道可以通往椁室的任何之处,椁室已经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这一点正是汉代丧葬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此外,刚才我们在《葬律》中提到“藏椁一”,也就是放置随葬品的地方。通过考古研究得知,藏椁分为外藏椁和内藏椁两种。外藏椁就是墓室外的车马坑、秦始皇兵马俑等,墓室里面放置随葬品的地方叫内藏椁。整个椁室的中心是主椁室,文献上称作便房,是放置刘贺棺柩之处,分成了东、西两室,中间有隔墙。



过去我们发掘的墓葬都是前后室结构,前室为堂,后室为寝。实际上,在高等级墓葬当中,肯定和人间住宅一样,分寝和堂。刘贺墓虽然分成了东室和两室,也有寝和堂之分。棺柩放在东室,也就是他平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寝,那么西室就应该是堂。


棺柩位于墓室的东北角,由外棺和内棺构成。两棺放置于輁轴之上。輁轴是矮床形的载棺之车,下面安装四个没有辐条的木轮,是战国以来一直在使用的礼制葬具。这是列侯的情况,我们发掘的诸侯王墓中,轮子往往是铜制的,一个轮子就重达三四百斤。


主棺柩内、外棺之间的南部出马蹄金33件、麟趾金15件、金版20件、金饼96枚。内棺盖上彩绘漆画,并有带有云纹的纺织品痕迹,也就是荒帷的痕迹。


内棺里器物排列整齐,最南侧排列有漆盒五个,其北一直到主棺的最北端应为墓主人遗骸,从器物分布情况判断,应为头南足北;遗骸最南部至中部依次清晰可见有多件玉璧,遗骸中部有带钩、佩玉、书刀等,同时发现写有“刘贺”名字的玉印一枚。接近北侧两纵向排列的玉璧间夹有带钩等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