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法制动态文化法制动态
乡关回望
时间:2016-11-24 浏览:67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 作者:贺华珍 刘 则
近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名单在住建部官网公示,湖南166个村拟入选,涉及湘潭、衡阳、郴州、怀化、永州、湘西等地。据文物部门统计,目前湖南14个市州共登记上报现存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1156个,其中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30个,第二批42个,第三批19个,第四批166个。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生长空间和薪火相传的根脉源头,传统村落是湖湘子弟探寻文明足迹、触摸历史真实的精神家园。然而,在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湖南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消亡的势头日益迅猛,一大批重要的濒危的传统村落亟须得到抢救性有效保护。
传统村落 湘韵悠长
在21万平方公里的潇湘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价值突出、民族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据文物专家介绍,湖南的传统村落从建筑年代上看,最早的始建于秦汉时期。明代以前的民居,没有完整的实物,只保留了部分的建筑构件,或只能从建筑风格、建筑工艺上找到一点历史痕迹。明代以后的民居,都有保存较好的实物。而从保存现状上看,保存较好的占26%,保存较差的占26%,保存一般的占46%,其他占2%,保护形势较为严峻。
此次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井头湾村,是一个集江华平地瑶文化与广西梧州瑶文化为一体的民居风格古建筑群。现存完好古民居50多座,占地面积40多亩。村中早期民居始建于1830年至1832年,村中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虽经数百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是一个既蕴含瑶文化又有江南水乡特点的十分难得的传统村落。
在湘西、湘南地区,自古由于地域偏僻,地势险要,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它们是先辈馈赠给后人们的丰厚礼物,是珍贵的传家宝。
隐于山区 美丽却贫穷
湖南的传统村落分布于湘西地区的约占44%,众多传统村落位于湘西的莽莽大山深处,美丽却又贫困。由于长期贫困,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城镇务工,使得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大量的传统村落空心化,从而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湘西、怀化等地许多传统村落中,现有人口大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部分乡土建筑无人居住、无人管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除了贫穷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正在导致传统村落的美丽正在消逝。从湖南省文物部门的调查来看,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乡土建筑已不适应现代居住要求,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对古建筑进行功能调整和修缮,改造的随意性很大,原有建筑风格遭到很大破坏,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导致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与利用在路上
传统村落作为乡土文化的根脉,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是具有影响力、标志性的历史遗存。湖南省文物部门通过综合性调查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平均每年递减3%,每年消亡20个传统村落。保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利用好、发展好传统村落,是迫在眉睫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以邵阳市绥宁县为例,目前该县有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湖南省各县(市、区)前列。近年来,该县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传统村落格局、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用好中央、省及邵阳市专项补助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捐赠、投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建成一批集休闲、居家、养生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湖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形势下做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首先要坚持融合发展思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局,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民生改善四融合,综合利用科学理论指导,创新方式方法;其次要坚持统筹发展思路,立足长远,着眼整体,聚合多个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再次是要坚持重点突破,着力解决规划方案编制,妥善处理文化与生态、保护与发展、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着力破解各种因素制约,带动保护利用整体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