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会员登录
会员登录

会员账号:

登录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法制动态文化法制动态
最新,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作出部署!
时间:2021-01-16 浏览:1794 来源:文博圈 作者:文博圈

2020年12月16日,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文标委秘书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报告,文标委委员对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十四五”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等研提意见建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水平、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要求。


文物通报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有关情况


2020年12月16日,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关强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现将会议情况和有关要求部署通报如下,供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文博单位参阅。


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会有关情况


2020年12月16日,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标委)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了文标委秘书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工作报告,文标委委员对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十四五”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等研提意见建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讲话中,就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水平、助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三五”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经验


过去五年,文物保护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基础逐步夯实,“标准化+”效应持续彰显。


(一)标准化体系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2017-2020年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提出了80项标准计划项目,勾画工作蓝图,变孤立、零星、分散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为体系性的标准制修订计划。进一步梳理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启动文物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2021-2025年)研究。


二是增加有效供给。“十三五”期间,共组织编制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50项,涵盖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文物调查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专用设施等重要领域。发布《文物出境审核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规范文物出境审核工作,防止珍贵文物流失;发布《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规范》等行业标准,提高文物保护与利用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原有规范性文件基础上,编制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程》等行业标准,也即将发布实施,进一步提高核心业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化解文物安全风险。


三是推动地方标准建设。指导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开展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优势,发布实施了近百项地方标准,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


(二)标准化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


一是规范标准制修订工作。严把入口关,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淘汰率达30%,从源头上提高标准供给质量。严把审查关,细化各环节评审要求,确保标准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协调配套。编制《文物保护标准编写工作简明手册》,明确标准制修订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及相应要求,让标准起草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强化标准实施和监督。认真调研文物保护标准实施情况,掌握标准实施效果,改进标准评估工作。持续开展标准化工作培训,营造懂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氛围。开展标准集中复审,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的及时修订或者废止,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


(三)“标准化+”取得新成效


一是发挥“标准化+文物保护修复”效应。围绕壁画、书画、陶瓷、丝织品、竹木漆器等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大遗址、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材料、修复技术等需求,制定相应的标准。通过标准引领,促进文物保护知识和技术共享,推动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二是发挥“标准化+公共服务”效应。加快博物馆陈列展览、教育传播、智慧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等方面标准的研制,推动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发挥“标准化+科技创新”效应。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支撑,将经过检验的科研成果吸纳到文物保护标准内容中,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技术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十三五”期间安排文物保护领域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时,把制定标准作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考核指标。


二、深入分析标准化工作尚存在的问题


标准化对文物事业发展总体支撑不够。我国文物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不同类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管理方法亦有很大的差别,需要制定不同标准来规范和支撑工作。文标委自2006年成立以来,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标准,但距离全面支撑事业发展仍有很大差距,存在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不足,不同类型文物标准化程度不均衡,博物馆公共服务、文物安全、文物数字化等重要领域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有个别标准编写质量不高,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可操作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标准支撑作用的发挥。


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文物保护标准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有待加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够,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不足。文物行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不充分,对如何调动市场主体制定标准的积极性的思考不够、办法不多。


同时,文标委建设急需加强。近年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加强了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和考核评估,制定了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提出了10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总体来看,文标委距离一级技术委员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文标委的日常工作局限在标准制修订上,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贯、复审与实施等重要工作内容还没有摆在应有位置。文标委委员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挥。委员既是某一领域专家,也是各成员单位代表,是基层标准化工作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应该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技术专长,深入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来。文标委也要给委员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秘书处负责文标委的日常工作,责任重大,但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标委工作的正常开展。


行业整体标准化工作水平偏低。标准编写质量有待加强。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一些标准核心内容缺失、仅为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一些规范标准提不出具体技术要求,仅泛泛地提出原则性要求,一些标准整体框架就存在逻辑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很多参与标准起草的同志,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标准编写规则;部分标准起草人责任心不强,起草标准的过程中,没有开展广泛的调研、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技术论证;个别人员甚至存在推荐性标准质量不高没关系,可以“放着不用”的错误思想。


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有待加强。由于标准制修订工作环节众多,未能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完成时限,导致标准制修订周期偏长,影响了标准实施的时效性。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彰显标准化在支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标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我国古人应用标准化方法治理国家的典型范例。西方近代科学管理把标准化作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对现代国家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还是生态,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越高,对标准化的需求就越大,标准化对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新时代赋予文物工作新使命新任务,文物事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文物保护范畴进一步扩大,文物工作任务持续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物保护、利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与文物保护矛盾加深,文物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对标准化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文物事业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支撑。“十四五”期间,文物保护标准化要向着全面标准化方向发展,向着高质量目标前行。要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全面支撑文物保护利用精准管理、文物保护能力提升、文物资源有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


一是抓好“十四五”标准化工作的谋篇布局。制定文物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2021-2025年),准确把握文物事业对标准化的需求,提出未来五年标准化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在编制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和“十四五”规划,要抓住这个契机,争取将文物保护标准化需求纳入国家标准化整体布局中。


二是加大文物保护标准整合精简力度。适量控制新增行业标准规模,提升单项标准的覆盖面。集中开展滞后老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复审和修订,解决标准适用性、有效性不足,标准之间矛盾、交叉等问题。


(二)深化标准化改革,激发标准化发展活力


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进一步凸显行业标准的公益属性。在一般性产品和服务领域,探索行业标准退出机制。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标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鼓励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制定企业标准,成为标准“领跑者”。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三)服务发展大局,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文物保护标准化工作要服务发展大局,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效能治理。紧紧围绕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加快关键、急需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催化、引领、门槛和倍增效应。


加强术语、文物分级等基础标准制定,推动解决基础类标准薄弱问题;加大对文物日常性养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博物馆库房建设等方面标准的研制力度,修订文物登录、出入库、点交相关标准,完善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标准体系;推动《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等标准实施,加强田野考古、水下考古的调查、勘探、测绘、发掘以及专用装备等系列标准制定;推动《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程》等标准实施,加大对文物安全标准的支持力度,加强安防设备、风险分析评估、应急管理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发布文物数字化系列标准,推进文物数据资源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引领智慧博物馆发展;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


(四)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一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文物标准化工作平台。实现建议征集、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出版、实施、复审等全流程管理,明确各流程节点时限,细化各责任方任务。同时,强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信息共享、社会监督和自查自纠,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


二是加快标准审查,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从去年开始,国家文物局以及文标委就已多次发文督促各项目承担单位加快标准制修订进度。明年,要完成2017年以前立项标准的审查工作,以及没有通过审查项目的清理工作。2022年,要力争实现标准制修订项目零逾期。


三是加强文标委工作,推动一级技术委员会建设。“十四五”期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将对各技术委员会进行考核,并进一步提高考核指标要求。希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切实加强秘书处建设,按照一级技术委员会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每年年会上要向各位委员汇报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文标委的建设离不开各位委员的支持,也请各位委员积极推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四是完善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标准化技术队伍建设。对标准起草人开展标准编写培训、对专家和委员开展立项评估、标准审查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积极推荐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奖项,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强化标杆引领。

分享到: